寶寶發燒是常見的癥狀,但許多家長在護理時容易陷入誤區,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延誤治療。以下是 寶寶發燒的常見誤區,看看你是否中招了?

誤區一:發燒會燒壞腦子,必須馬上退燒
? 真相:
普通發燒(<41℃)不會直接損傷大腦,真正導致腦損傷的是 腦炎、腦膜炎等疾病,而非發燒本身。
發燒是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表現,盲目快速退燒可能影響免疫反應。
正確做法:
體溫<38.5℃且寶寶精神狀態好時,可先觀察,多喝水、減少衣物散熱。
體溫≥38.5℃或寶寶明顯不適時,再考慮退燒藥(如布洛芬、對乙酰氨基酚)。
誤區二:捂汗退燒好得快
? 真相:
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弱,捂汗會導致 體溫飆升,甚至引發 高熱驚厥。
正確做法:
物理降溫:保持室溫舒適(24-26℃),穿輕薄衣物,溫水擦浴(避開前胸、腹部)。
禁止酒精擦浴(可能中毒)或冰敷(可能引起寒戰)
誤區三:退燒藥可以混著吃或加量吃
? 真相:
布洛芬(美林)和對乙酰氨基酚(泰諾林) 不能交替使用或超劑量服用,否則可能導致肝腎功能損傷。
正確做法:
選擇一種退燒藥,嚴格按體重計算劑量,間隔4-6小時重復(24小時內不超過4次)。
用藥后體溫未降,優先 物理降溫,而非換藥或加量。
誤區四:發燒一定要吃抗生素
? 真相:
大多數兒童發燒由 病毒感染 引起(如感冒、幼兒急疹),抗生素對病毒無效,濫用會破壞腸道菌群、增加耐藥性。
正確做法:
只有確診細菌感染(如扁桃體炎、中耳炎)時才需抗生素,且需遵醫囑足療程使用。
誤區五:體溫越高,病情越嚴重
? 真相:
發燒溫度與病情嚴重程度 不完全相關。有的寶寶低燒可能是重癥(如尿路感染),而高燒可能是普通病毒感染(如幼兒急疹)。
關鍵觀察點:
精神狀態:是否嗜睡、煩躁、無法安撫。
伴隨癥狀:皮疹、嘔吐、抽搐、呼吸急促等。
小歐貼示:
1.3個月以下嬰兒體溫≥38℃(新生兒免疫系統弱,風險高)。
2.持續高燒>24小時(或>72小時反復發燒)。
3.出現抽搐、呼吸急促、皮膚瘀斑、囟門凸起。
4.尿量減少、精神萎靡、拒絕進食。
發燒是癥狀而非疾病,家長需保持冷靜,避免過度干預,同時學會識別危險信號!
湘公網安備 43011102002343號
營業執照查閱 網站地圖